十亩之间

十亩之间朗读

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,行与子还兮。

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兮,行与子逝兮。

译文

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,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,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。

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,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,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。

注释

十亩之间: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。

桑者:采桑的人。闲闲:宽闲、悠闲貌。

行:走。一说且,将要。

泄(yì)泄:和乐的样子;一说人多的样子。

逝:返回;一说往。

十亩之间创作背景

  关于此诗的主旨与背景,历来有多种观点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十亩之间》,刺时也。言其国削小,民无所居焉。”另外还有人主张“情诗恋歌”说,即把“行与子还”、“行与子逝”,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。而今人多解此诗为描写采桑女偕伴而归时的诗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213-214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215-216

  魏国地处北方,“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”(朱熹语)。然而,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,《魏风·十亩之间)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,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。

  夕阳西下,暮色欲上,牛羊归栏,炊烟渐起。夕阳斜晖,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。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,准备回家了。顿时,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。人渐渐走远了,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。这就是《十亩之间》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。

  以轻松的旋律,表达愉悦的心情,这是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最鲜明的审美特点。首先,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。全诗六句,重章复唱。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“兮”字,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,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。其次,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。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,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。因此,这“兮”字里,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;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。诗句与诗境、语调与心情,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所谓动乎天机,不费雕刻。《诗经》的另一篇《周南·芣苢》,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。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,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。《周南·芣苢》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,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,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。在结构上,四字一句,隔句缀一“之”字,短促而有力,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。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与《周南·芣苢》,形成了鲜明的对照,并成为《诗经》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。前人评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“雅淡似陶”(陈继揆《读风臆补》)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(其三)确写道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”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,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;前者明快,后者沉郁,貌似而神异。

猜你喜欢

南陌东阡草色齐,愔愔门巷客来稀。

受风燕子轻相逐,著雨杨花湿更飞。

()

舟行逼除夕,怅怅欲何之。岁暮天涯客,关河此夜思。

更深人语寂,雨急漏声迟。独坐篷窗下,无心对酒卮。

()

宓子弹琴日,山涛谪宦时。泽梁施禁网,鳏寡遂恩私。

未识洪钧妙,应沾造物奇。周南王化远,终不负螽斯。

()

赵北燕南如掌平,定知台选寄长城。雅歌不废军中乐,缓带能令塞外清。

倾盖由来欣意气,著鞭从此想功名。灞池送目邯郸道,倚瑟空多惜别声。

()

凉州贼烧洛阳宫,黄屋迁播侨邺中。兵驱椒房出复壁,帝不能救忧及躬。

台下役夫皆菜色,台上美人如花红。九州战血丹野草,不闻鬼哭闻歌钟。

()

好因鲂鲤答枯鱼,总觉蛩蛩念巨虚。白日怀人当槛坐,红云羡尔对江居。

身名莫笑中条叟,乡里须乘下泽车。丙舍一椽松数尺,未妨他日访吾庐。

()